(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孔天骄)炎炎夏日,高温不仅考验着我们的身体耐受力云天华成,还悄然影响着情绪状态。伴随大暑(7月22日)时节的到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已经来临。多位专家提醒,夏季高温天气要预防“情绪中暑”。
5月26日,北京迎来入夏首个34℃高温天气云天华成,在中轴线上的前门步行街,游客们抵御骄阳高温。北京日报客户端 图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赵国秋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人体内有一套精密的体温调节机制,当环境温度升高至35℃以上时,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就可能受损,引发中暑。此外云天华成,维持情绪平衡的多巴胺等快乐因子的分泌量也可能出现异常,导致情绪中暑,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烦躁不安、易怒、易冲动等表现。”
武汉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陈瑞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根据中医的理论,中暑是由暑邪引起的,即暑热之邪侵害人体。这种邪气最容易伤害人体的心。中医中的‘心’会有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解释。情绪中暑主要是伤害了心主神明的功能,从而导致人们容易出现烦躁不安,心烦意乱等症状,还可能伴有口干口苦等并发症。”
如何有效避免“情绪中暑”?陈瑞表示,第一,要学会保持心态平和,自我调节情绪,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熬夜。此外,充足的休息对于滋养心神也很重要。第二,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比如饮用绿豆汤等清热饮品,或者用竹叶和甘蔗煎煮水喝,以清热解毒。第三,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清热的中成药或中药。
赵国秋表示,预防“情绪中暑”,关键在于避免长时间过多地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特别是心理脆弱的人群。特别是具有性格缺陷或情绪、睡眠障碍的人,社会机构和单位应当给予更多关注,尽量减少他们在高温环境中的暴露时间。赵国秋建议,在高温天气下,每个人都要适度进行生理休息和心理放松,如练习瑜伽、正念呼吸、神经肌肉渐进式放松等。同时,与亲朋好友交流,分享内心的烦躁,有助于提升心理弹性,积累正能量。
智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