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盈易点
近期,美国军方正在加大对廉价导弹的投入,试图通过数量上的优势弥补其在工业生产和弹药储备上的短板。这一“经济型大规模”战略看似明智,然而,它却暴露了美国国防体系在面对现代高强度战争时的被动妥协。美国的这一策略不仅是对资源和技术的一次“降级”,也彰显了其战术思维的严重偏差。面对中国及其他潜在对手不断增强的军事实力,美国选择通过廉价导弹打“数量牌”,这无异于用沙子筑墙,最终难以抵挡真正的风暴。
美国国防部支持的低成本武器系统,包括L3哈里斯科技公司推出的“红狼”和“绿狼”导弹,安杜里尔公司研发的“梭鱼”无人机,以及洛克希德-马丁的多用途卡车等,都迅速涌入市场。这些武器系统的价格大约为每套30万美元,年产量目标为1000套。看似大幅提升了美军的打击能力和弹药储备,且试飞成功率超过40次,证明了这些导弹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和潜力。然而,这一场以“低成本饱和攻击”为名的武器革新,却暴露了美国防务体系的深层次危机。
首先,美国的国防工业尚未从和平时期的惯性中摆脱出来,供应链无法支撑持续的高强度战争。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专家塞思·琼斯指出,美国的弹药生产能力和储备存在严重不足,长期冲突中难以保持持续的弹药供应,这无疑会成为战场上的致命弱点。
展开剩余74%廉价导弹本身在性能上就难以与高端武器相抗衡。速度、隐身性、射程、穿透力等决定致命性和战略意义的核心指标,在这些导弹中往往大打折扣。以埃文·蒙哥马利为首的研究人员指出,近期伊朗使用几万美元的“目击者”无人机群,轻松被以色列成功拦截,暴露了低成本武器的脆弱性:即使数量庞大,也难以突破敌方高技术的拦截防线,无法对敌方造成真正的战略损失。
与此相比,乌克兰在使用“风暴之影”巡航导弹和美制陆军战术导弹系统时,展现出谨慎选择和高效使用的优势。美国对廉价导弹的狂热追求,实际上是在自欺欺人。集群无人机和廉价导弹的“饱和打击”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经济层面都显得脆弱,这些武器无法突破敌方的防御体系,也难以支撑长时间、高强度的对抗。尤其在自主作战能力尚未成熟、集群控制技术不稳定的情况下,低成本武器不过是一场华而不实的泡沫。
除此之外,美国国防部在采购文化上保守、规避风险,导致高端导弹系统和廉价导弹之间的整合进程缓慢。缺乏明确的作战理念和统一的战术框架,使得廉价导弹和高端弹药的错位,极易导致美军在未来冲突中的弹药使用陷入混乱。
虽然高端精确制导弹药与廉价大规模弹药的结合看似理想,但由于政策和文化的障碍,这一组合无法有效实现,最终只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战术效能的下降。通过依赖低成本导弹来弥补弹药缺口的策略,实际上暴露了美国在应对中国及其他对手在军事技术革新和生产能力方面的相对劣势。近年来,中国的军工体系在弹药生产效率、远程精确打击以及新型无人武器等方面取得了飞速进展,完全有能力在未来的高强度冲突中,通过数量和质量的优势对美国形成双重压制。
美国这一策略背后反映了其防务工业体系的焦虑和无奈。面对工业产能不足、弹药储备告急以及战备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美国不得不放弃依靠高端武器制胜的传统思路,转而试图通过“饱和打击”制造战场优势。然而,饱和攻击的成功依赖于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打击力。一旦这些基础条件不足,单纯依靠数量堆砌最终只会成为空洞的纸老虎。
此外,廉价导弹技术的快速扩散可能引发新的军备竞赛以及技术封锁。若对手摸透了这些低成本武器的弱点,通过升级拦截手段和电子战技术,完全可以抵消美国的数量优势,进一步削弱其战略影响力。
美国的“经济实惠”导弹战略,既是对技术瓶颈的妥协,也是对未来战场认知的滞后。这一战略将数量的堆砌与低效的质量替代结合,却忽略了现代战争对技术、性能和供应链韧性的深刻要求。虽然廉价导弹在短期内能暂时缓解弹药储备不足的困境,但无法成为击败强敌的有效武器。
如果美国继续执迷于低成本“饱和攻击”的幻想,忽视技术和创新的突破,那么它在未来的大国军事竞争中,迟早会失去主动权。美国国防工业这场对廉价导弹的押注,或许最终将成为一场注定失败的闹剧,历史将见证这一失败的深刻教训与无奈。
发布于:天津市智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